端午节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端午的多个名称叫法
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,据说起源于战国时期。在这个节日里,人们纪念了爱国诗人屈原,还有追溯到古代的一些传统习俗。在中国,端午节还有其他几个名称,它们都有着自己的来历和寓意。
我们来看看“端午”这个名称的由来。相传在战国时期,楚国的大臣屈原因忧国忧民,被流放到汨罗江畔。他为了表达对国家的忠诚和爱国之情,跳江自尽。当地的渔民为了纪念屈原,每年五月初五都会划龙舟在江中撒下米粽,以此来防止鱼儿吃掉屈原的身体。因为每年的这一天是屈原的忌日,所以人们将这一天称为“端午”。
端午节还有一个常用的名称叫“龙舟节”。这个名称源自于人们在端午节当天划龙舟的习俗。划龙舟是纪念屈原的一种方式,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。人们会在这一天参加龙舟竞赛,将船划得飞快,以纪念屈原的豪举和忠诚精神。
端午节还有一个名称叫“重午节”。这是因为“重”在汉语中有“纪念”的意思,而“午”是指中午。因此,“重午节”可以理解为纪念中午的节日。在端午这一天,人们会吃粽子、赛龙舟等传统活动,也会举行祭祀仪式,表达对屈原的敬仰之情。
端午节还被称为“艾节”或“药艾节”。这是因为在端午节,人们会用艾叶制作一种草药袋子,挂在门前或悬挂在家中的各个角落。这是为了驱邪避灾、祈求平安和健康。艾叶在中国传统医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,被认为具有驱鬼、辟邪的功效。
端午节有多个名称,每个名称都有着自己的来历和寓意。无论是“端午”、“龙舟节”、“重午节”还是“艾节”,它们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,代表着对屈原的纪念和对国家的热爱之情。在这一天,人们会举行各种活动,共同庆祝这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节日。